Lachesis in Elysion

搬运 | 挖坟所得:切诺的AH传、LMM的音乐剧、及它说明了什么

(刚才那篇文竟然被封了???)

想看全文的只好搜公众号【宇宙尘埃与玫瑰庭园】 不是广告!不是广告!不是广告!

(以下是搬运之二。)

--

今年很长时间以来没呆在音乐剧坑里。被拉入Ham剧坑也纯属偶然——9月去天桥刷了《变身怪医》中文版(9.13天桥 刘令飞cast),回来翻repo,结果从众多公号上鬼使神差地又看到LMM的《Hamilton》安利。这剧15-16年刚开始火,在纽约时就没买到票,后来回国也没看成。而昨天刷到的是一条(根本不算冷门的)背景知识:

啊卧槽原来那句就是根据Ron Chernow他老的传记本体改编的 啊

剧我没看过 但是书我八年前萌过 啊(顿时觉得也不用去看剧了= =)

甚至还翻译过某些有(ji)趣(qing)的部分


So so so 就这样挖出了一座八年前的坟。不知道音乐剧这样火了之后(尤其是怼完Pence),书是不是也再火了一把——一直都不火的原因我倾向于认为是太长了(如上图)700多页,基本是一本《源泉》的量。换了现在好逸恶劳的我,根本看不下去——但私心以为比《The House of Morgan》要好看得多。说歌词是改变成这本书我信,信息量和文采都足够了。

然而八年前,这是一个冷门坟(the founding fathers这个fandom属于一直存在但比较冷的状态,livejournal上只有少数同人可吃)。那时我在交换期间选了一门美国早期历史课,讲到First report on public credit,被AH的天才(RP?)暴击后,去图书馆借不到——于是买了这本传记。

那个年代没有音乐剧洗白,AH在HBO迷你剧里还被黑得很惨——真正的男主是Jefferson(简称TJ)。两日即达的AmazonPrime听起来还很神速,实际上也要等四五天。后来去哥大围观两位的塑像,一左一右很有CP感。当时纽约的冬天也不像2015年那样冷。116街听起来也没有很远。川普大厦里的冰淇淋也没有很难吃。那本书是我在学习考试打鸡血的间隙看完的。当时我刚刚考完第一次GRE,也看掉了醉钢琴阿姨的几个短篇,对其中调侃的美帝搬砖狗生涯心向往之,但向往得不够纯粹。在大雪封路的密歇根的秋天,在图书馆的壁炉前坐着看书的日子,灯光好像永不熄灭。

那时我们年轻,好像不需要什么睡眠,听见美国梦就觉得热血(虽然历史老师的讲述态度基本是批判性的),一本书一部剧一部电影就能被震撼心灵重塑三观。那时的人生柔软而清白,那时的记忆就像上辈子的记忆。

可是直到现在,我也是喜欢反复看一本书、一部电影、一部剧不厌倦,好像认知的边界就止步于此了,新的事物已被挡在门外。


真不敢相信我为什么当年会选那门变态历史课——要写两篇长论文,无数的reference,参加三小时开卷考试,最后作为选修课转不了全部的学分。

真不敢相信我当年没有选更有“前途”的专业。

真不敢相信曾经做过这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。读无用的书,走无用的路,陷入无望的恋爱,成为无用的人,最终作为一个无用的人死去。


现在的我可能理解了AH和TJ各自的立场,可以说是各执一词,没有对错。甚至这和polisci也无关,和崇高的理论视角和意识形态都无关——我只是想着,当初让我着迷于AH这个人(抛开现代人)或者其它“历史人物”的原因是什么呢?除了长得好看和那种self-made的气质——真正让人害怕的,是一个人身上那种不能停止的匆忙、狂热于工作、偏执狂的行径,好像永远要和什么争先似的——那种正是Chernow书中最精要的概括。

腓特烈也是如此啊。很多“那样的人”都是如此吧。狂热于工作,把自己逼到角落里,就是为了逃避自己的欠缺。闲下来开始思考,那就是死路一条。

说回来音乐剧,我其实不大看得上“现实意义”这一卦。所谓的legacy之类——不就是今人借古讽今不惜曲解也要表达自我的素材么?本来AH的远见主要是在法律和金融体系方面,但剧情需要他成为一个废奴主义先驱,这个就有点扯太远了甚至讽刺了……(更不用说AH的经济路线明显的是大资本大财团白人资产阶级价值观,和今天的GOP一脉相承,真不知道怼Pence的剧组们脑子里在想啥,强行PC也是给跪了)。所以这种今人解读,就当看刘心武说红楼梦那样呵呵一下。

所谓虚无主义的历史感,大概就是把自己代入进去,丝毫也不会觉得违和的一种态度。如果处于那样的时代,自然也会顺从当时的社会潮流,侧身其中而不自知。不同的是,我们如今是在一个去中心的、原子化的时代。“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“,但同时“每个人也不用去听别人的声音 (“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,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...”) AH在偏僻海岛上靠着母亲留下的几本书识字的时代——甚至十年前大家找到新的音乐剧资源还是靠DVD蓝光碟/打口碟的时代——一去不复返了。我们所处的现代是如此的信息泛滥,我们的“存在”却比任何时候都接近空无,甚至我们自己就是空无。

这种虚无感,八年前的我们是不会有的。为了山巅之城啊美国梦啊热泪盈眶之类,那是中二时期身为过客的事情。然而去了美国生活,发现自己毕竟是异乡人。回到家乡,发现自己也是异乡人。我们每一个。


在图书馆学习学到两点,然而还能感到幸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。

收到朋友们的信(真正的信)和明信片,写信和寄明信片的日子,也一去不复返了。能收到信的人是幸福的,然后今天的他们都和我失去了联系。

当年这本书让我难过了好久。我印象中的AH,是一个因为走得比时代快太多,而非常、非常孤独的人;但为了逃避自己的孤独,他又不得不走得快些、再快些。


最后补一张雕塑。



评论(2)
热度(62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Lachesis in Elysion | Powered by LOFTER